中国古代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提起这个话题,估计不少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场景都是:大军兵临城下,城头守军正严阵以待。此时,一员骁将手提大刀长枪,策马立于阵前叫阵。不多时城门大开,一员猛将也出城迎战。
如果是文官领兵也可能是这样的…
此时,如果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多半是三两回合便分出胜负,斩对手于马下。如若两边武艺难分高下,那可能就要“大战几百回合”。而阵前的士兵们只管摇旗呐喊,击鼓助威,在一旁观战。如果哪一方的武将败退,那这场仗也就输了。
显然,这种乍一听非常离谱,仔细想想也还是非常离谱的战争形态,多半都要归功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古代战争的小说,以及各类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很多人讨论古代战争,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武将的个人能力孰强孰弱。
小兵们负责看戏就好了
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一大漏洞:如果靠武将单挑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那要军队还有什么用呢?这种战争不是开玩笑吗?而且如果武将带头单挑,被敌人一刀斩于马下,那还怎么指挥军队作战呢?
因此也有很多人觉得,武将单挑纯粹是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只是一种艺术加工,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之处。在历史上,武将单挑虽然不是战争的主要形式,但的确是伴随着战争史长期存在的。
“斗将”的历史
先说一个有点反直觉的事实: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两名武将单挑、士兵全程看戏的离谱战争形式,在古代的确是存在的——这种行为一般称作“斗将”。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某些武将凭借个人的勇武,在战场上提出与对方大将单挑定胜负,其中的典型就是秦末楚汉争霸时的项羽。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时,项羽因为援军和粮草都被汉军拦截,就曾给刘邦写信:“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要求两人单挑。
项羽这个算盘打得可真好,就算是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和项羽单挑的人恐怕也没几个,更别说比项羽老了30多岁的刘邦了。因此刘邦自然是拒绝了单挑的挑战。但这还没完,项羽接下来一连派了三名楚军勇将,去汉军阵前挑战,结果全被楼烦神箭手射杀。
项羽得知后大怒,亲自上前挑战。根据《史记》记载,“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此后,项羽又再次向刘邦提出挑战,刘邦依旧拒绝,结果被项羽一箭射中,险些丢了性命。
或许是继承了汉高祖的“不讲武德”,后来整个汉朝历史上虽然大小征战无数,各路名将屡立战功,但基本上找不到什么武将单挑的记载。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史书上才出现了一些关于斗将的记载。
比如在三国初期,吕布刺杀董卓之后,与董卓旧部郭汜交战时,就提出了与郭汜单挑。根据《英雄记》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敢和吕布单挑,郭汜显然也是个猛人
单挑的结果以吕布的胜利告终。显然,吕布和郭汜的确都相当勇敢,而且对自己的武力很有信心,不然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身为主将亲自上前单挑。不过,虽然吕布在单挑中取胜,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西凉军的实力过于强大,吕布凭自身勇武根本无法对抗,最终败走逃出长安。
此后的历朝历代,双方提出单挑斗将的案例其实也时有发生。不过,为了保证主将的安全,这种斗将一般都是由双方的低级将领负责的,主将单挑的案例非常罕见。
为什么会出现“斗将”
之所以古代战争会演变出“斗将”这种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战法,原因其实是多样的。
首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极其残酷,战争的胜负高度依赖军队的士气,一支失去了斗志的军队不可能打胜仗。而通过斗将这种表演性质的战斗取得胜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己方的士气,提高军队整体的战斗力。但如果己方的武将在斗将中失利,士气自然也会因此折损。
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不是说着玩的
其次,斗将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两军的死伤。毕竟在很多情况下,交战中的一方或双方都处于兵力和资源都难以供应的状态,经不起残酷的消耗或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采取“斗将”的形式影响战争的结局,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西方国家历史上也经常出现类似“斗将”的单挑
而对于低级武将来说,相比一味“内卷”靠实战取得军功,显然没有比靠斗将斩杀敌将来的更简单。虽然后者的风险性更高,但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如果自己依靠勇武得到了被上司赏识的机会,未来的前途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很多年轻的低级武将也非常热衷于斗将。
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影响,哪怕战争已经进入火器时代,依旧有不少低级武将热衷于阵前单挑对决,这一风潮甚至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与日军都出现了一大批武将单挑的案例。
他们是真的《三国》看多了……
而另一种形式的“单挑”,则是在两军交战过程中,一方的武将亲自上阵,与敌方武将交战。相比单纯的斗将,这种战斗显然更具有实战意义。
在这种战例中,最有名的无疑是三国时期关羽阵斩颜良的案例。
根据《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在白马之围中,颜良身为袁军的主将,需要坐镇指挥全军作战,因此必须身处战场上最显眼的位置,周围则需要重兵保护。而关羽此时在曹军中只是偏将,率军冲杀到颜良身旁,将敌人主将“斩首”,极大破坏了袁绍军的指挥,对敌人的士气也造成了巨大打击,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类似的战术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能够取得如此战果的恐怕绝无仅有了。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方的武将在敌阵中拼杀,动不动就是一战杀敌数百人,甚至杀个七进七出,这其实并不完全是夸张的描述。由于古代武将大多都长期练习武艺,而且身披坚固的甲胄,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士兵,一名武将在几百上千人混战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也不是难事。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武将的个人实力的确是很重要的。武将单挑虽然不是战争的主流,但也是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完全是小说演义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