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八月联合军演快结束一个月的情况下,双方潜艇水下编队演习又意外成为欧美媒体的焦点。很多人对于这个“仅仅是两艘常规动力潜艇的编队行驶”,能得到这么多关注相当不理解,尽管这确实是个里程碑事件。
▲跨国潜艇水下编队演习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其实在编队赴俄罗斯之初,大家就感觉待遇有些不一般——一万多吨的新锐潜艇救援舰,加上服役20年之久的“基洛”636潜艇,确实是很罕见的组合。再加上当时正值俄罗斯核潜艇驻地遭遇海啸袭击,美国海军又出动了两艘攻击核潜艇,来试探前者的真实损失。这支带有“全球先进潜艇救援能力”的编队,自然就笼罩了别样的氛围。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国内海军出动潜艇去陌生海域活动,有潜艇救援舰支援以防止意外也属正常。
▲“西湖”号潜艇救援舰水平确实很出色
关键在于,潜艇以水下隐秘性为核心生存力,水声信号和水下通讯手段自潜艇问世起,就被视为关键性能严密封锁。而两艘来自不同国家的潜艇,在水下联合演习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些领域,所以说这种演习科目,必须建立在双方高度互信的基础上。当然,作为第一次接触,国内特意出动一艘早年从俄罗斯采购,后续经过一定程度国产升级(主要是改造电子设备)的“基洛”636,也是充分权衡了风险和技术门槛。
▲国内不愿意出动039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系出同源,但各自分别发展20多年的两艘“基洛”,小心翼翼地低速完成了首次水下编队演练。从事后双方的正面反馈来看,后面应该还会继续举行类似演练,国内参加的潜艇,也会从现在的“基洛”,逐渐拓展到039,甚至有可能是真正的核潜艇。而这种看似平等的合作,实际上是双方很有针对性选出的特殊领域,非常符合两者目前的环境。核潜艇一直是国内的弱项,哪怕最近国产核潜艇取得了巨大进步,实际上也不可能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一步跨越到世界巅峰。这不仅仅是装备性能的问题,对操作和使用水平也有很高要求。
▲“基洛”636.3是俄罗斯常规潜艇的主力装备
国内的核潜艇部队受性能和地理环境影响,突破岛链进入深海的次数有限,和美国核潜艇交手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这在未来会是很大的短板。而俄罗斯作为本世纪初就获得大量发展资源,继承苏联核潜艇绝大部分遗产的存在,在这个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对抗经验。不同于冰冷的设计、制造资料,这种经验往往无法形成详实的文件(就好比美国仍然有登月时期的完整技术资料,甚至仓库里还有核心动力系统原件,但因为“某些工程经验的缺失”,无法通过复制实现再次登月),只能通过交流、演练等手段传输。
▲俄罗斯核潜艇的制造和设计经验,其实吸引力已经没那么大了
类似情况还有轰炸机,中俄联合军演就是从轰炸机领域起步,经过多年努力后,已经发展到互相降落对方机场,甚至是编队直飞阿拉斯加的程度,国产轰炸机队伍的成长肉眼可见。怎么说呢,不管核潜艇还是轰炸机,国内的设计、制造水平都不差,只是需要时间来测试验证,还执着于追求俄罗斯技术,是对现实缺乏真实认知(吸收、应用都得花不少时间和资源)。相比之下,轰炸机和核潜艇使用经验就没有这么复杂了,都可以直接借鉴使用。
▲国产轰炸机受益良多
经过这么多年的消耗,俄罗斯手里已经没有什么好东西了,但苏联时代积累的使用经验,对正全面进军战略装备新领域的中国而言,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借助俄乌战争的机遇,国内目前受益颇丰,未来也势必不会辜负苏联的辛苦积累,将这些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