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罗斯无人机产量一再扩增,给乌克兰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随着一架俄罗斯远程无人机残骸,落入乌克兰武装力量手中,并在对其关键设备进行解析,得到了“摄像头来自中国广州”的结果后,事情开始变得诡异起来。
▲俄罗斯无人机产能有肉眼可见的增长
其中最离谱的说法,当属“位于7000千米外的这座广州工厂,因为向俄罗斯提供技术支持,应该成为军事目标”。怎么说呢,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并且带有中国元素的民用设备出现在前线后,这种说法就不绝于耳,但放在俄罗斯无人机产能爆发,乌克兰左支右绌的背景下,这一点又显得格外可笑——只会针对遥远的其他国家无能狂怒,一旦后者真的发力又变得卑躬屈膝。
▲就在不久前,俄乌无人机产能还是旗鼓相当的水平
关于俄罗斯无人机产能的问题,其实之前俄罗斯官方已经展示过工厂内部情况。经过三年多的磨砺后,目前俄罗斯已经建立起非常稳定的生产体系。其原始设计主要来自伊朗,并且伊朗至今仍在向俄罗斯供应无人机零部件。俄罗斯本身也具备不错的航空元件生产能力,特别是那些技术比较基础的零件。朝鲜虽然航空产业水平有限,不具备直接供应大批零部件的能力,但海量的成熟产业工人,却是实实在在地支援。再加上俄罗斯从国际上采购的民用规格核心设备,这个体系大概在今年春季逐渐上产能,现在则达到月产远程无人机数千架,动辄出动500多架无人机空袭乌克兰腹地的水平。
▲俄罗斯官方展示的无人机生产车间
相比之下,乌克兰虽然也得到了欧洲支援,甚至有美国企业以生产民用电子设备的名义,暗地里提供各类电子元器件,但在无人机领域的产能始终没能提起来。一方面,是因为欧美本身确实不太擅长这个领域(之前美乌签订的协议中,就有乌克兰在战后支援美国无人机协议的条款),缺乏支援无人机生产体系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在俄罗斯远程武器的轰击下,乌克兰筹建大体量无人机生产线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简陋的手工作坊,用于完成FPV类轻型无人机的生产还可以,对于大型远程型号来说,效率就太低了。
▲远程无人机产能提升是需要硬件支持的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人机产能差距越来越大,表现到战场上,就是俄罗斯无人机空袭频率、强度,一再创造新纪录,而乌克兰的反击却非常乏力。后者不愿意接受,也很难理解原本旗鼓相当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变得失衡,那就只能强行给“俄罗斯无人机的强大”,寻找一个表面上说得过去的理由。作为全球最大,且远超其他国家的工业集合体,国内出口目录中几乎包括人类需求的全部零部件,其中自然就有民用无人机规格的零部件。
▲国内目前主要管控成品不要大规模流入战场
如此庞大的出口规模,在俄乌战场强大的需求吸力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前线,并且是被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只不过乌克兰无人机生产不成体系,缺乏充分利用这些零部件的能力,而俄罗斯在伊朗、朝鲜的支援下,有足够的生产水平。但残酷的现实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一些乌克兰信息源就顺应舆论需求,人为创造出“单方面供应俄罗斯”的虚假信息,甚至乌克兰政府也煞有其事地,多次对一些“俄罗斯导弹、无人机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制裁。
▲从最初的“小摩托”开始,俄罗斯投入了很多资源发展无人机
但再多的纸面功夫,都解决不了乌克兰无人机产能落后,已经引发前线对抗失衡的问题。更不能解释一个工业产能位居全球首位的大国,一旦产能全开,能对一场局部战场造成多大影响。在实际上无法撼动真实世界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将“零部件工厂设为军事目标”的呓语,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