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家利益》10月13日报道,美国防务评论员鲁本·约翰逊发表题为《普京正在输掉乌克兰战争》的文章,声称俄罗斯的夏季攻势以失败告终,而乌克兰已经掌握了新的战争形态,并通过无人机打击摧毁了俄罗斯三分之一的炼油能力,使得俄罗斯的财政体系濒临崩溃。
文章还援引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的强硬表态,鼓吹北约应直接击落俄军机,打击俄罗斯影子舰队,以迫使莫斯科屈服。
乍一看,有数据,有观点,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舆论炒作,若将战场事实与经济数据逐项核对,就不难发现:这种俄罗斯战败论一直都存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入一些新的所谓的论据。
实际上,俄罗斯并未在夏季攻势中溃败,相反,它在多个方向取得了稳步推进,其经济虽然承压,却依旧具有韧性。
而在战争形态方面,俄罗斯也逐渐适应了新的作战模式,并不比乌克兰差什么。
(美媒报道截图)
今年的夏季攻势中,俄军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可以量化的突破。
俄军在2025年5月至9月间新增控制区约5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苏梅方向。
尤其是在波克罗夫斯克一线,俄军通过分段渗透和多轴牵制的战术,打乱了乌军纵深部署,迫使乌军从坚固防线抽调兵力进行救援。
苏梅州边境地区的推进,也使乌军不得不重新分配资源,防止俄军扩大突破口。
相比之下,乌克兰在反攻窗口期几乎一无所获,投入的旅级部队多被打散。
即便在西方媒体刻意淡化的统计中,乌军阵地损失依旧超过70个村镇。
若这种进展被称为俄罗斯的失败,那战场胜利的定义恐怕早已被重新书写。
俄军在攻势中确实暴露出补给慢、兵员轮换不足等问题,但整体攻防节奏依旧稳健,并没有像西方预期那样崩溃,反而在持续扩大战果,这才是事实。
(乌克兰国旗和俄罗斯国旗)
至于经济领域的问题,美媒所谓的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同样站不住脚。
乌克兰无人机确实袭击了多座炼油厂,但38%炼油能力瘫痪这一说法是夸张的推算,并未经过实证核算。
根据卡内基学会与俄罗斯能源部的报告,多数受损设施在两到三周内恢复运行,实际产能受损率不足15%。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财政支柱并非单一炼油产业,而是完整的能源出口体系。
2025年上半年,俄联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约8%,但预算执行率保持在95%以上。为应对价格波动,莫斯科调整了增值税与出口税体系,使非油气收入占比提高到56%,这在战时经济中堪称罕见。
这意味着,俄罗斯的财政不是在崩溃,而是在再平衡。
西方寄希望于经济绞杀迫使克里姆林宫让步的设想,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就与现实脱节,俄罗斯经济崩溃的舆论从未中断过,但是俄罗斯的经济从未真正崩溃过。
(乌克兰战场大量使用无人机)
在战争形态上,文章声称乌克兰凭借廉价智能无人机领先,传统重装体系已失效,这一判断同样失真。
俄军在无人机领域并不落后,甚至在数量和体系化程度上更高,仅天竺葵与柳叶刀两型无人机,今年前九个月的出动次数就超过八千架次。
俄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无人系统中心,形成从侦察、打击、干扰到诱饵的一体化无人作战链。
乌克兰虽然在FPV领域灵活度高,但其无人机受制于信号干扰和气候条件,可靠性不足,且单次成本上升。
俄方的电子战系统则不断升级,已能有效压制前线乌军无人机信号。更重要的是,俄军并未因无人化浪潮放弃传统火力体系,火炮、航空兵与导弹部队在攻防中依旧是主力。
所谓重装失效,不过是自我安慰。现代战争的核心逻辑确实变了,但转变的方向并不是无人机包打天下,而是体系对抗。
俄罗斯把无人武器嵌入完整的作战链条,而乌克兰则试图用无人机取代全部兵种,这显然算不上先进,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
至于美媒说的西方的介入进一步升级,就更加可笑了,北约始终不敢迈过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门槛,真要是直接下场,早就下场了,而不是在特朗普上任之后,减少对北约承诺,并试图抛弃乌克兰的背景下再下场。
而且乌克兰真正的困境不在于西方援助是否足够,而在于它已无力改变战场事实。
难道西方会派出自家军队去俄控四州作战,帮乌克兰夺回失地?
因此,美媒的这篇文章,还是属于舆论战范畴,而非理性的分析,它夸大了乌克兰的战果,忽略了俄罗斯的进展。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事实证明,简单的输赢叙事难以解释这场持久战。
这就给了舆论炒作的空间,毕竟只要战争没有结束,就可以给出各种预测。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最终如何判定输赢,也会非常灵活,因为都可以定制胜利标准,哪怕输掉了,也能找到足够的角度“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