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强化中国身份认同?香港多间大学接指示

0 赞 0 踩

文章来源:BBC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掌管香港本地大学资源分配的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月前向八间资助大学发电邮,提醒校方需要注意并在国际场合正确表述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称谓。

按BBC中文取得的电邮记录显示,教资会表示代表政府致函,列出九项准则,当中包括:应自称及向主办方强调被称为“中国香港”,同样指引适用于澳门;在正式场合使用“中国台湾”,“Chinese Taipei”应译为“中国台北”。

电邮指示,大学均应指派人员“彻底检查院校网站及文件,以识别任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其他地区的不当称谓”。

有分析认为,这些新要求会影响个别学者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空间,对学术自由有影响。

与此同时,香港立法会秘书处向议员转达政府按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指示,“中国内地”的官方英文译名应为“Chinese Mainland”,而非“Mainland China”。

有分析认为,这些新要求会影响个别学者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空间,对学术自由有影响。

教资会代表政府致函

教资会是政府咨询委员会,成员由行政长官委任,其主要职能是向受资助院校分配拨款,以及就香港高等教育的策略性发展和所需资源,向政府提供中立的专家意见。

教资会秘书处则是政府与教资会资助大学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属政府部门,大部分职员属公务员,由教资会秘书长掌管。秘书长对教资会掌管的拨款有法定责任。

BBC中文记者取得相关教资会的电邮记录,并向多于一个独立消息源头确认信件内容。

9月22日,教资会八间资助大学的职员发出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国际场合中的称谓和相关用语的使用(Representation of the HKSAR in International Forums and Use of Expressions)”的英文电邮。

教资会在信中提醒大学人员提及香港及“中国其他地区”时,必须谨慎及正确表述,原则适用于所有正式往来文件,并列出九项一般指引:

当指中国整体(包括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时,应使用“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仅指中国内地,则应使用“中国内地”(Chinese Mainland)。应自称为“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应向主办方及其他代表团明确表示,我方代表团应称为“中国香港”。

在书面沟通中,必要时应强调我方应被称为“中国香港”。在所有书面沟通及正式演讲中,首次提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其后可简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区”(HKSAR)可作简称使用。与第4点类似,首次提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时,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其后可简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并可使用“香港特区政府”作简称。当仅指香港作为地理位置时,可使用“香港”。上述指引同样适用于澳门。

在正式场合,应使用“中国台湾”(Taiwan, China),不得使用“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在世界贸易组织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场合使用的“Chinese Taipei”应译为“中国台北”,而非“中华台北”;亚洲开发银行则使用“中国台北”。这些属特殊安排,不应作为其他国际组织或国际活动的参考模式。

在任何情况下,台湾、香港或澳门均不得被称为国家。

图像来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电邮并没有提及若不遵守会否有任何后果。

教资会还提醒,旧出版物不需修改,日后的官方文件、网站、通告及相关资料,与大学网站的永久内容必须采用正确用语。

对比政府电话簿及大学网页资料,发信者为教资会秘书处助理秘书长(质素保证)黄君仪,收信者均为八间本地资助大学的传讯或公共事务人员。

根据BBC中文了解,有大学传讯部门将该电邮转发予院校不同部门,并称要确保采取适当的跟进行动。

BBC中文曾向教资会、八间大学及教育局查询,至截稿前未获回应;亦曾按电话簿资料致电相关发信者。

早于10月11日,关注香港教育状况的专页“教育刺针”已引述“任职本地大学的读者报料”公布相关消息。目前未见有本地传媒跟进相关事宜。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庄嘉颖表示,一般而言,在大学或学术国际会议,学者仅简单标示或称呼自己来自中国、台湾或香港,少有刻意注明为“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他认为,这一波针对中港台称谓的要求,主要影响个别学者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空间;又指若学者的研究限于“香港历史”或“台湾历史”,新增的称谓要求变相必须将其研究纳入“中国”框架,对学术自由亦有影响。

议员接类似指示

与此同时,《明报》月初报导指,政府9月发出内部通告称,按外交部驻港公署要求,日后要将“中国内地”译为“Chinese mainland”,各部门新闻稿自上月中已无再用“mainland China”;立法会议员接获秘书处通知,提醒确保采用官方译名。

BBC中文向政府新闻处查询,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立法会秘书处则向BBC中文确认事件,已于10月2日通知议员指,政府当局表示,按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最新指示,“中国内地”的官方英文译名应为“Chinese Mainland”,而非“Mainland China”。“Mainland”、“中国大陆”及“中国内地”的表述仍可继续沿用。

议员及其职员和办事处确保日后发布的文书统一采用上述官方译名;过往已发布的资料则无需修改。秘书处并没有解释两者的分别。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

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曾在社交媒体发文回应事件,他指出在2000年曾以大律师公会主席身分到访北京,获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接见,当时被问及:“你说我们在“国内”,那你是否认为香港在‘国外’?”汤表示,“大陆中国”意味着中国有大陆中国和其他中国之分。

BBC中文翻查部分大型机构网页,发现港铁近月修改职员职称,如港铁总经理 (中国内地业务拓展及成都)贾军的英文职称为何由“General Manager – Business Development (Mainland China) & Chengdu”改成“General Manager – Business Development (Chinese Mainland) & Chengdu”。港铁至截稿前没有回应相关改动原因及有否接获政府部门指引。

台湾“国立”机构酿风波

近年,香港如何称呼“台湾”及相关“国立”机构越见敏感。

早在2016年,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被指禁止剧团成员在舞台剧场刊简历写上“国立臺北艺术大学”全名,要求剧团删去“国立”二字。当时,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指将与港府交涉

2023年10月,香港举办“台湾高等教育展2023”,由台湾海外联合招生委员会主办,台湾《旺报》报道,香港官方要求台湾公立大学禁用“国立”头衔参展;惟香港教育局回覆传媒查询时表示,局方没有参与相关活动的筹办工作,亦没有联络相关机构。

《中央社》则指,台湾教育部考量香港于“国安法”实施后的情势,为保障台湾参展人员安全,建议国立大学不参加为宜。

在展览期间,有多间参展大学的职员向传媒表示,曾有港府人员巡逻并检查宣传品,要求删去“台湾教育部”、“侨生”、“海外”、“大陆”等字眼。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