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龙”建功立业后 俄媒声称它本质上是俄制战机

0 赞 0 踩

文章来源:军武次位面

前一阵“枭龙”机队现身阿塞拜疆首都机场,虽然被证实并非交付,而是跨境军演,但也让这笔价值46亿美元的订单显得更加真实。再加上之前在印巴空战中的优秀表现,“枭龙”已经奠定了自己在全球四代机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俄罗斯“Top War”网站心动了,其在近日高调宣称,“枭龙”其实是俄制战机。

▲“枭龙”最终通过实战证明了自己

文章认为,既然以色列F-35I在换装雷达、航电和电子战系统后,仍然被归入美制F-35系列,那么“由中航工业强化雷达、航电和电子战系统的‘枭龙’,自然也应该归入血统源头米格-21”,代表俄制战斗机的荣耀。这种说法猛地一听很有道理,实际上根本没有意识到“枭龙”是怎么诞生的。上世纪80年代末,巴基斯坦提出改造歼-7的想法,拉上格鲁曼和中航工业,搞了一个“佩刀二”项目,这时候是正儿八经的歼-7小改思路。

▲国内对歼-7的改进确实很深入

等到80年代末格鲁曼抽身撤离,巴基斯坦也早就放弃,中航工业挑大梁时,也只能算是歼-7大改,并且确实得到了米高扬设计局的有偿技术援助。但等到巴基斯坦在印度苏-30MKI的威胁下重新加入,中航工业也在歼-10首飞后腾出了大量资源,再次开启项目时,就已经和歼-7没有什么关系了。在航空装备领域,设计的继承性可以通过外形、零部件通用比例来判断。外形就不用说了,歼-16至今仍然是“侧卫”的经典布局。零部件通用的典型例子是歼-6和强-5,虽然强-5颜值远高于歼-6,但高达60%的零件通用性,依然证明了双方关系。

▲歼-16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枭龙”之所以在已经研发十多年的情况下,等到中巴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后,又花费近10年时间才走完首飞、试飞的流程,就是因为源自米格-21的布局无法满足需求。作为原始设计机头进气的机型,米格-21为保证机动性,对机翼结构强度要求并不大。但等到国产歼-7进入服役末期,搭载机头雷达时,这一点就成了大问题。90年代问世的歼-7E,乃至后续改型,是通过著名的双三角翼布局,来平衡机头重量大增带来的影响。

▲原始的机头进气对安装雷达非常不利

当时作为四代机立项的“枭龙”,不能接受这种改造不完全的设计。中航工业另辟蹊径,大胆搭载了美国航空工业刚刚开发,视为压箱底技术的DSI进气道,在满足硬件尺寸、进气流量要求的同时,大幅降低了重量,为搭载雷达提供了空间,“枭龙”才得以问世。后续国内发展教练-9面临类似需求时,最终也是通过DSI进气道来解决,从侧面证实这是米格-21原始设计的不足。而经过这一番调整后,“枭龙”从作战理念到硬件构建,彻底脱离了歼-7和米格-21的限制。

▲“枭龙”开启了中航工业遍地搭载DSI进气道的历史

也就是因为中航工业最初设计时,基于歼-10发展经验预留了大量空间,“枭龙”才能衍生出Block3这种优秀的四代半版本。其现在除了搭载俄制RD-93MA发动机,其余所有部分都和米格-21没有关系。国内前几年航空技术水平有限,借鉴俄罗斯战斗机设计不是太难为情的事情。包括福建舰搭载的歼-15T在内,国产“侧卫”的俄制血统从来没有被刻意隐藏,甚至基于教练-9衍生的FTC-2000,俄制血统也没有什么争议。但“枭龙”从最基础的设计理念开始,所有核心领域均脱离米格-21的原始布局,中航工业的这份心血不应该被夺走。

▲巴基斯坦当年选择RD-93,现在就得接受一系列后果

前几年“枭龙”名声不彰时,俄罗斯媒体对于出口RD-93,甚至有点羞于提起的味道。也就是这次苏-30MKI和米格-29,在歼-10CE面前败得太惨,“枭龙”又伴随后者作战,打下偌大名气,才成为俄罗斯媒体口中的香饽饽。事实上,要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真能造出“枭龙”Block3,其空天军根本就不会在前线熬得那么艰难。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