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官员访华倒打一耙?施压中方处理驻日外交官

0 赞 0 踩

文章来源:第一军情

面临中方的强硬反制,但高市早苗当局却依旧咬紧牙关不认错,甚至还倒打一耙对中国横加指责。

(日本官员匆匆离开外交部)

据环球网报道,11月18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和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举行会谈,会谈结束时,金井正彰一行神色凝重,匆匆离开中国外交部大楼,全程拒绝回应记者提问。而中方官员则直言,对本次会谈并不满意,会谈氛围也“十分严肃”。从现场画面看,中方官员身着中山装、胸佩国徽,双手插兜站在门口目送日方离开,这一细节在外交场合极为罕见。

紧接着,日媒曝光了中方态度如此冷淡的原因,日本共同社和产经新闻等多家日本媒体披露,日本外务省官员此次访华,并非是来登门认错的,反而摆出了“理直气壮”的姿态,更像是上门对中国“兴师问罪”。

(中方送行日本官员)

据报道,日方官员直接拒绝中方要求高市撤回涉台言论的正当诉求,坚称高市的发言完全符合日本政府的立场;他还倒打一耙,强烈抗议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要求中方“采取措施处理”;甚至对中国提出的“暂缓访日”建议也强烈反驳,声称日本国内治安良好,反而要求中方“确保在华日本侨民安全”。

如果日媒报道属实,那么此次会谈不仅没有缓和中日紧张局势,反而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日本官员没有半点反思,反而强行把责任推给中方,这种把挑衅伪装成“受害者叙事”的手法,已经是日本右翼势力的“基操”了。

(高市早苗获得日本右翼支持)

高市早苗为何拒不认错?原因有三。其一,她本身就是极右政治人物,长期主张“修宪—扩军—突破和平宪法”,在涉台问题上强硬表态可以巩固国内右翼基本盘。其二,日本国内政坛目前存在浓厚的对华敌意氛围,通过制造“台海危机感”来推动日本军事化,是她推进政策的关键。其三,她押注美国会继续支持日本在亚太问题中的冒进,对中方的警告刻意忽视,试图通过“强硬姿态”向华盛顿表忠心。

然而,这次日本的错误判断,很可能会付出惨重代价。中方不会容忍任何国家把台湾问题当成和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也不会放任日本通过挑衅来试探中国的底线。如果高市仍旧嘴硬,中方手中可用的反制工具并不少。

(解放军)

一方面,中方可以继续对日本政治人物的挑衅行为实施舆论和外交上的反击,让日本在国际场合承受巨大压力,尤其是在亚洲国家面前暴露其“重回军国主义”的危险倾向。另一方面,中国完全可以加强对日本的军事斗争准备,针对日本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举行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对日本右翼发出强硬的警告信号。

更关键的是,随着中日关系持续紧张,中方在经济层面的反制将更加有杀伤力。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对中国市场依赖深厚,特别是在制造业和中间品供应链方面,如果中国采取结构性减少合作、减少订单、延缓审批等方式,日本承受的代价将远超高市当局的预估。

(高市早苗)

高市早苗如今的“强硬”,更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但她低估了中国的耐心,也高估了日本的实力。面对一个不断挑衅、拒绝认错、甚至试图倒打一耙的日本右翼政府,中国不会无限容忍,也不会一直保持克制。倘若高市继续冥顽不灵,继续推着日本滑向危险深渊,那么最终为她的冒进买单的,只能是全体日本人。

外务省官员来了趟中国,日本政府又不满了:中方竟未经协调就发照片

日本人果然是“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的民族。当地时间19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声称,中方安排媒体,在禁止拍照的地方拍下了照片,而且没有与日方协调就发布了出去,日方已经就此向中方提出了要求。

木原稔指的是18日流传在中日媒体上的照片和视频。当时,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金井正彰与中方司长刘劲松会晤完毕出门,被守候在大厅的记者拍下了会面场景——刘劲松双手插兜,昂首挺胸,不怒自威,日方人员低头看地,表情难看。但凡没有眼疾的人都能看出来,中方肯定极其愤怒,日方则应该是碰了一鼻子灰,狠狠挨了训斥。

显然,木原抗议和不满的,就是中方没有提前知会日方就把照片和视频放了出来,让日方难堪了。他还特意强调,日方希望与中方增进了解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化,当天也就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言论再次进行了抗议。

看吧,日本人只会要求别人讲礼貌,总是在细枝末节上挑刺,自己却缺乏大义和道德。所以,他们才会肆意曲解中方言论,要求中方在发布照片前与他们协商,却绝口不提本国首相的言论已经严重过界,甚至还有脸一次又一次地就细节提出抗议。

当然,外交场合的身体语言往往能传递丰富的信息。刘劲松“双手插兜”的姿态,在外交礼仪中确实非常规,但这也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的特殊状态。2019年,时任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曾在中国与华春莹轻松自拍,如今日方官员到中国,场景却充满了紧张感,因此,日方与其像个怨妇般纠结于一张照片的发布程序,不如真正思考一下,中方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变化,自己又该如何为中日关系注入稳定性和建设性。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