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报道,高市早苗最近的诸多动向引发忧虑,其中推动修改日本“无核三原则”、不惜打破现行的日本安保战略,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被指是在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招魂。日本是唯一曾在战争中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高市为何不顾巨大阻力也要推动允许核武器运进日本?她能得手吗,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Part.1
据共同社11月15日报道,高市早苗正探讨在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三文件”,对“无核三原则”进行修改。此举将为美国在日本部署核武器“松绑”,更可能推动日本右翼在“拥核”的道路上冒险。
资料显示,1967年确立的“无核三原则”,以“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为核心,是日本的基本核政策。高市早苗虽表示将保留“不拥有、不制造”两项,但宣称若恪守“不运进”条款,载核舰艇便无法停靠日本,一旦出现“突发事态”,美国的核威慑力会打折扣。
日本《朝日新闻》指出,作为唯一曾遭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已将“无核三原则”定位国策,且该原则长期获国民广泛认同。高市早苗需深刻认识到,这一国策绝非首相凭个人意志就能贸然改动的。
军事专家 萨苏:
上任仅一个月,高市早苗便质疑“无核三原则”,这受其长期右翼立场左右,她属日本极右翼。日本右翼妄图实现自卫队转军队、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等目标,高市早苗此举在日本也属冒天下之大不韪。若日本恢复侵略能力,亚洲邻国定难接受。如今日本内外交困,备受攻击。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通过放弃核武、奉行专守防卫,才逐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1971年,日本众议院表决通过,使“无核三原则”成为具有最高政治约束力的国家政策,历届政府无论左右,均不敢轻易触碰这一红线。
2022年,日本政府通过的“安保三文件”中,也明确写入坚持“无核三原则”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
军事专家 萨苏:
“无核三原则”是日本与亚洲国家开展平等外交的重要基石。各国因日本秉持无核、和平态度,才愿与其保持外交联系,战后这也让亚洲各国看到日本诚意。若现在日本放弃该原则,外交上将陷入被动,会引发广泛不安。
“无核三原则”在2022年还是发生了变化,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一档节目中公开提出“日本可以与美国共享核武(核共享)”。
尽管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否认了日美间存在“核共享”安排,但2024年自民党总裁竞选期间,高市早苗、河野太郎与石破茂均提出了调整日本核政策的构想。
2025年6月,曾任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次长兼原信克,联合多名自卫队退役将领公开呼吁修改“无核三原则”中“不运进”核武器的条款,为日美“核共享”扫清障碍,具体包括允许搭载核武的美军核潜艇停靠日本港口,或由日本自卫队战机运送美军核武器等;他们还建议美日建立新的同盟协调机制,磋商双方协同运用美国核战力的方案,并培养精通核战略的自卫官人才。
军事专家 曹卫东:
所谓“核共享”,实则是美国为日本提供核保护伞,并非将核技术或核武器交付日本,而是当日本遭受核打击或面临核威胁时,由美国承担其核防御与保护责任。
Part.2
为了实现日美“核共享”,可能的路径是效仿北约模式,将可搭载核武的美军F-35隐形战机部署至驻日基地实现“共享”。
“F-35A战机搭配B61-12核炸弹”的组合,已成为美国近年全球核部署的新范式。日本航空自卫队已采购F-35A战机,一旦国内相关法规对美日“核共享”的限制解除,日本极可能效仿英国模式,与美军联合开展核武器相关训练。
军事专家 曹卫东:
日本见德国能存美战术核武、配备可挂载核武的F-35战机,便也想朝此方向发展。
军事专家 萨苏:
美日或就核武储存使用达成协议,以日为基地核威慑亚洲。但目前仅限美军用核武,若日本直接拥核,不仅亚洲国家紧张,美国也恐失控,甚至撤走基地,日本变得更武装化,对亚洲威胁更大。
今年9月,日本防卫省下属的“根本性强化防卫能力相关专家会议”提交报告,声称为增强“反击战力”,海上自卫队需为潜艇配备可发射远程导弹的舰用垂直发射系统,而这一系统的高效运作,需要潜艇拥有远距离、长时间的潜航能力。基于这一诉求,该报告提议日本开展核潜艇研发工作。
10月中下旬,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组建执政联盟之际,就推进“下一代推进系统”潜艇项目达成共识,为核动力潜艇的研发、生产及列装“开绿灯”。
军事专家 萨苏:
执政联盟成立后,提及日本潜艇将加装新推进系统,这隐晦暗示日本或拥有核潜艇,更可能是从美国引进。日本虽具备一定科技实力,但自主研发核潜艇短期内难以实现,且可能遭美军忌讳。若美国提供核潜艇,日本虽拥有却无完全使用权,毕竟美与其盟友武器交易中,关键时刻武器使用仍需美国同意。
在日本的军事扩张布局里,核潜艇研发堪称技术与政治的双重跨越,但这道门槛绝非易事。核潜艇的核心技术难关首推小型化核反应堆,其与民用核电站的区别堪比精密腕表与工业锅炉。
日本当前持有46.6吨反应堆级钚与1.2吨高浓缩铀,其中超200公斤属于武器级铀,理论上能造出上千枚核弹头。从技术转化路径而言,若日本突破政治约束,短期内便可完成核武器的初步研发,民用核技术已然成为其军事核能力的“隐性储备”。
军事专家 曹卫东:
日本军事工业基础雄厚,其核技术与能力受《和平宪法》掣肘。若放开其核武器研发,日本很可能迅速造出此类装备,若不加以阻止,核动力技术恐沦为核武器。
Part.3
如果说核能力是日本军事扩张的“终极目标”,武器出口限制的彻底解绑,标志着日本军工产业的“松绑”完成最后一跃。
战后日本推行“武器出口三原则”,长期以“和平国家”形象限制武器输出,但这一原则在右翼势力推动下逐步瓦解,2014年安倍内阁将“三原则”修改为“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从根本上修改了1967年根据日本战后《和平宪法》制订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出口防卫装备;2023年允许出口导弹等杀伤性武器,2024年进一步放开战斗机出口,而高市政府正探讨撤销所有非战斗目的限制,实现武器出口的全面松绑。
军事专家 萨苏:
安倍政府时期日本开始出口武器,且限定防御性、非杀伤性,如可出口防弹衣但禁售子弹。到了高市早苗时代,日本已迈向新阶段,可向海外出口杀伤性武器,此类武器或被用于战争。
这一调整不仅为日本军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更使其通过武器合作巩固军事同盟关系,日本与澳大利亚联合研发的“联合打击导弹”已进入测试阶段,向菲律宾出口的海岸警卫队巡逻艇具备显著军事改装空间。
而向美国返销“爱国者”防空导弹,是自2014年“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制定以来,日本首次直接出口以杀伤为目的用于实战的武器成品,意味着装备输出政策的重大调整。日本还与英国联合研发战斗机,空对空导弹,对越南、菲律宾等国提供海上巡逻船,向乌克兰援助军用头盔等防弹背心等装备,日本正一步步打破战后对外出口军事装备的惯例。
武器出口的合法化,使日本从“军事技术引进国”转型为“地区安全影响者”。
军事专家 曹卫东:
日本武器装备竞争力强,水面舰艇、常规潜艇建造水平领先,部分飞机也已国产。若出口武器装备,降低研发使用成本,便可腾出资金开拓市场或加速军事力量更新。日本未反思二战侵略罪行,持续发展军事力量,这无疑对周边国家和地区构成安全威胁,可能引发亚洲新一轮军备竞赛,加剧亚太军事对峙。
与武器出口解绑形成呼应的,是“战斧”巡航导弹的加速部署计划,采购计划涵盖Block IV和Block V两种型号,前者射程1600公里,具备低空突防并中途变轨。后者能打击移动舰艇,射程超2500公里。
为加快部署进程,日本将“鸟海”号宙斯盾驱逐舰作为首艘改装舰,8艘“宙斯盾”驱逐舰无需大规模改装即可适配Mk-41发射系统。
Part.4
从修改“无核三原则”到推进核潜艇研发,从松绑武器出口到计划2026年部署500枚“战斧”导弹,在《和平宪法》颁布70余年后,高市早苗政府的一系列激进动作,其每一步跨越都是日本右翼推动“国家正常化”的历程,是一部持续突破战后束缚的渐进史。
冷战时期,日本借“反共防苏”契机组建自卫队,为军事力量保留火种。上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内阁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首次将自卫队改称“军队”提上议程,推动防卫费突破GDP1%的限制。
进入21世纪,安倍晋三两次执政成为关键转折点:2014年以“集体自卫权”解禁打破宪法束缚,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案允许自卫队海外作战,2022年,日本出台三份安保文件,彻底抛弃“专守防卫”原则,将发展“反击能力”上升为国家意志。
高市早苗作为安倍路线的忠实继承者,她不仅否认日本侵略历史,还将“修改《和平宪法》”“拥有攻击型武器”作为核心政治目标。防卫预算突破GDP的2%,计划撤销武器出口所有限制,日本右翼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军事扩张的舆论铺垫与制度准备。
在军事硬件的升级之外,自卫队军衔改名计划便是其中的重要一步,高市早苗政府近期提出将自卫队“1佐”改回旧称“大佐”,“1尉”改为“大尉”,甚至将“普通科”改为“步兵科”、“特科”改为“炮兵科”。
“大佐”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核心军衔,承载着军国主义的历史记忆,而这一计划并非孤立动作,日本多地部分教科书删除“侵略历史”表述,靖国神社参拜常态化。其危险性不亚于武器装备的升级。
军事专家 萨苏:
日本政府将自卫队军衔改回战时称谓,是自卫队向军队转型的重要一步,既淡化战败国色彩,又强化军事属性,使其更趋近真正军队,对日本实现国家正常化及自卫队军队化具有强烈象征意义。
日本右翼的“国家正常化”始终围绕“摆脱束缚”展开。这不仅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背叛,更是对东北亚各国安全利益的侵犯。历史已经证明,军国主义的复活必然带来灾难,而地区安全的维护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军事专家 曹卫东:
作为战败国,日本安全依赖外国保护,因而极力摆脱美国约束与《和平宪法》限制。但其追求不止恢复正常国家权利,而是发展进攻性、威胁性军力,远超自身需求,意在威胁他国。